抗日战争时期,国军一个排,营,连,团,师,各多少人,知道多少给我回答多少...
该师编制约6000人,下设三个主力团及若干直属单位。师部直属部队包括:一个直属营、通讯排、警卫连、炮兵连、后勤处和卫生队。师级指挥层设有正副师长各一名,配备副官、参谋长及若干参谋人员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体系大致如下(括号内为各层级部队的预估人数):班(10人左右)-排(约33人)-连(120人上下)-营(400余人)-团(1300人规模)-旅(约4000人)-师(1.2万人)-军(3万人)-路军。关于第四个问题:在二战时期,国民革命军已经取消了团的建制,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存在。此外,在二战期间,国民政府并未正式组建军队,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。至于第五个问题:是否参与抗日战争?
在国军编制体系中,各级作战单位的人员配置有着明确规范:
排级单位通常配备36名官兵,由正副排长共同指挥管理。连级作战单位则由三个战斗排、炊事班及指挥人员构成,总编制约120人,其中包含正副连长及通信兵等辅助人员。
营级作战单位规模约400人,其组织结构包括三个战斗连、后勤保障排以及营部指挥人员。团级单位作为更大的作战实体,编制人数达1500人左右,下辖三个步兵营,并配备直属的加强连、炮兵排及后勤保障分队等支援力量。
(说明:改写后的文本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,对句式结构进行了调整,避免了原文中重复的"编制"等词汇,增加了"指挥管理"等更专业的表述,同时将"辎重"等术语改为更通俗的"后勤保障",使表达更加规范流畅。段落划分也更符合军事文件的表述习惯。)
抗战时期国军的编制体系大致保持以下规模(括号内标注为近似人数):
步兵班(10人)→步兵排(33人)→步兵连(120人)→步兵营(400人)→步兵团(1300人)→步兵旅(4000人)→步兵师(1.2万人)→步兵军(3万人)→路军
这种编制体系沿用了苏联的"三三制"原则:
1. 每个军下辖2-3个师
2. 每个师下辖3个团
3. 每个团下辖3个营
值得注意的是,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后,原有"路军"这一级编制已于1938年逐步取消,至1939年时,国军的最高作战单位已调整为军级建制。这种编制调整既考虑了作战指挥的实际需要,也适应了战时兵力调配的特点。